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四百七十七章 “大材小用”(实惠章节,求月票)(1 / 2)

第四百七十七章 “大材小用”(实惠章节,求月票)

正文 第四百七十七章 “大材小用”

林俊的离开,“红色旋风”的指挥权被最高统帅部接管,但前线的实际指挥者被定为了朱可夫。这是一个相对尴尬的决定,因为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是布琼尼元帅----不过“骑兵元帅”对于自己被一名大将节制似乎并无什么不满,他心里明白,如果不是林俊的间接支持,他连预备队方面军的指挥权都得不到。

战争中有时候细节决定成败,林俊把玩一发小小的步枪子弹是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细节,但古谢夫敏锐的思维感觉到了一丝异样:副统帅不是无聊拿着枪弹随手玩的人。

那是一发德国人制造的枪弹,古谢夫一眼就能看出来。

前些天斯托尔布奇守军将缴获的部分德军仿制己方的武器和弹药送到了明斯克,当时林俊只是简单看了看德国造突击步枪,并没多做评价。

但是,他拿走了一盒德国造7.6239毫米步枪弹。

早就有一份报告送到装备部去了,做为副统帅,重要的是担任过负责军工新式装备生产的红军装备部第一副政委,一发德国造步枪弹就让林俊觉察到很多东西。

战争中哪样军工弹药产品消耗量最大----枪弹!

枪弹的消耗,就是在一场小小的战争中就是割天文数字,更不用说卫国战争这样级别的战争所需要消耗的枪弹数量!

之前林俊见到的德军枪弹绝大部分都是黄铜弹壳,只有极少量的的毛瑟步枪弹弹壳采用了铜洗钢工艺,显然是为了节约战争中德国紧缺的铜资源的应对措施,那还是今年刚刚配发德军部队的产品。

对于7.6239毫米步枪弹,林俊是熟悉的不能在熟悉了,“前世”他不仅仅违反规定,在家中的抽屉里有不少覆铜钢工艺弹壳地实弹,还有几发苏联造该型号步枪弹。

那几发是货真价实的苏联造子弹,是林俊父亲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缴获弹药的纪念品----对于苏造子弹。林俊父亲的评价似乎不高----没力道!

谁都知道,那会越南军队中AK47和AKM突击步枪使用的弹药有三种来源:越南战争中中国支援地(单单枪弹就超过12亿发!)、苏联提供的的和自产的。

林俊父亲和战友们称其缴获的苏联造子弹为“绿皮”,因为它的弹壳采用的是涂漆钢弹壳,和自己配发的子弹很好区别,更不用说弹底的俄文字母标记。越南生长有不少楠竹。还超级硬。林俊父亲和战友们曾经在作战闲暇时使用苏联造子弹做射击试验----在百来米的距离上,“绿皮”很多都无法彻底穿透大号地竹子,而中国造子弹能轻松的彻底射穿两层纤维壁。其中地原因林俊父亲和战友们并不了解,也没心思和功夫去了解,但这也导致了一个现象:在弹药供给充足的情况下,他们从不拿缴获的“绿皮”作战,虽然“绿皮”完全能够在自己手中的56式冲锋枪上通用。

而这会,林俊手里在把玩的那发枪弹就是涂漆钢弹壳!

几年前林俊的几大叠图纸就像一股旋风,改变着苏联步兵基础武器的装备和生产体系,但当时林俊意识里地一项担忧现在已经部分显现出来----战争中消耗的弹药很大部分来自平时的囤积和库存。原来红军步兵主要装备的基本是单发地莫辛-纳干,一下子跳过半自动步枪这个阶段。一线步兵部队的火力是猛了不少,但这弹药消耗量也是极剧增加!

这会在苏联有多少家工厂在生产7.6239毫米步枪弹弹壳?具林俊所知已经超过80家,而枪弹“总装”工厂大概是这数量的三分之一强,不过这两个数量都在不断的增加,分开生产的体系也正被一条龙的联合体取代,因为前线的消耗逼着装备部不断扩大生产。

到目前为止,那80多家弹壳工厂使用的原料还基本都是黄铜。这和全世界绝大部分地弹壳生产厂一样----对于枪弹生产而言,黄铜具有地良好延展性和其工艺特点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显然德国人地思维走在了苏联的前面----他们估计是被逼的,德国生产黄铜的金属资源并不十分充足。而苏联呢?铜、锌等矿藏储量虽然处于世界前列。但矿藏不是挖出来就能用的!

不算那些规模小些的铜矿,单单够得上世界级的大铜矿苏联就有三个:赤塔州的乌多坎;苏联东部地区北极圈内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西北部、叶尼塞河下游东侧的诺里尔斯克-塔尔纳赫;哈萨克斯坦的科翁腊德巨型铜矿。

虽然不能和智利相比,但苏联不缺铜,每年的产量也不少,但现在还是到了供不应求的地步!

弹壳是枪弹上最复杂的零件,用于装填发射药,并且把弹头和底火连接在一起,发射时还要承受火药燃气压力和枪械自动机的力量。别看它看似简单。生产工艺还是相当复杂的。

林俊知道这会红军的枪弹消耗已经达到一个天文数字,就是后勤部门加班加点的生产。前线部队还是不得不发出“节约弹药”的命令。

枪弹弹壳不像炮弹弹壳,红军在作战中被回收的情况有,但并不普遍。铜资源到处都要用,枪弹生产部门已经面临铜、锌配给不足的难题。

其实不用林俊想到,后勤的同志和各家工厂在战争开始后就已经想到了这个问题,这会还在飞机上的林俊其实到了莫斯科后会松口气----同志们因地制宜,有些工厂已经在使用覆铜钢钢板制造弹壳,有些工厂就用涂漆钢弹壳工艺,只不过这会还没来得及被送到一线部队而已。

由黄铜改为覆铜钢或涂漆钢制造弹壳,对于战争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不仅节约了成本,同时也有利于避免战时铜资源“打架”、供应不上的风险。

和平时期枪弹生产的工厂数量没有如今这么多,很多工厂都是临时征调转产;苏联的国土又无比巨大,战争中各地区的资源调用显然也会受到地域因素和运输的巨大影响。这才导致各地不同的军工厂想不同的法子,为了速度和节约资源。

黄铜供应能够保障地工厂还是继续生产黄铜弹壳,像位于哈萨克斯坦的几家枪弹工厂,供应指标能够按时运达,搞覆铜工艺或者搞点钢板。对于整体战略而言,这里还不如用黄铜。

在距离黄铜生产冶炼生产基地过远的工厂,与其等不能定时送达、数量也不能保证的黄铜板材,还不如干脆“逼起来”研制涂漆钢弹壳。

在化工、电镀有一定基础的地区,工程师和技工同志们就搞覆铜或鎏铜工艺----发挥同志们地智慧,因地制宜,一切为了前线!乌德穆尔特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首府伊热夫斯克,“红十月”弹壳制造厂。

一号检验车间,巨大的厂房内有12排长长的检验台,每排检验台长达近80米。每隔一米多就有一名检验员在工作,总共加起来有600名检验员在这里紧张的工作!

这样的检验车间在弹壳制造厂有整整4个!工人加起来近6000名!

一眼望去。所有检验员全部都是妇女同志,这里采取的是24小时不间断的滚动式工作制。同志们几乎没有休息天,除非生病请假或有什么急事,不然大家都会在工作,每天工作时间从以前的八小时曾加到现在的普遍超过10小时!

工厂已经两次扩大生产规模,熟练工人数量不足,只能增加同志们的工作时间。

男人们很多都上前线了。伊热夫斯克和附近农村地妇女同志们都接受党的号召,离开自己地家庭,从一些能够离开的岗位来到兵工厂,生产打击法西斯的武器弹药!

同志们没有一点怨言。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一切为了苏维埃祖国!!!

老工人们教会刚来的人如何熟悉手头的工作,很快她们就成为生产的主力军!没有熟练的技能、没有文化没关系,工作会让一个最朴实地农村家庭妇女很快成为技术优秀的技工。

伊热夫斯克原来有近四十万人口,但这会在街道上,只能看到极少数的行人,能够工作的人都在忘我地工作,而伊热夫斯克轻武器兵工厂所属的十几个生产联合体是城市中最繁忙的地方。